百思通人文历史网
首页 > 历史名人 > 陆贽

陆贽

陆贽(754~805)唐代文臣。苏州嘉兴(今属浙江)人,字敬舆。大历八年(773)进士,中博学宏辞、书判拔萃科。德宗即位,召充翰林学士。贞元八年(792)出任宰相,但两年后即因与裴延龄有矛盾,被贬充忠州(今四川忠县)别驾(州主管官的佐吏),永贞元年卒于任所,谥号宣。 有《陆宣公翰苑集》24卷行世。陆贽根据儒家的正统观点,强调人君治国在于“明其德威”,而“致理之体”则应“先德后刑”。他认为,只有兴礼义,才能使人们重视廉耻,只有明教令,才能使社会保持和平;这样才能达到不发生犯罪和的目的。他主张约法省禁,反对密网严刑;认为法禁繁杂、科条严峻,会使“吏不堪命,人无聊生”;要做到“止塞□讹”,就必须“削去苛刻”,“务于利人”。陆贽主张信赏必罚,反对轻爵亵刑。他认为行赏要“先卑远而后贵近”;行罚要“先贵近而后卑远”。如果“非功而获爵”,则是“轻爵”;“非罪而肆刑”,则是“亵刑”。这是导致国家衰乱的重要原因。陆贽又主张整顿刑狱,反对速断苛察。 德宗初年,朝廷派一批大臣到各地检查工作。他提出把刑狱作为考核重点之一,检查文书案卷的内容以考核听讼是否公正;检查监狱囚禁的盈虚以考核办案是否及时;检查□盗发生的多少以考察治安是否良好。他又进谏不要因为急于求治而一味“任法”,以致决断太速,不能辨明事情的;也不要审察过精,发生没有根据的猜疑。认为这些都将引起国家的祸乱。陆贽还主张明辨是非,反对枉直不分。 他认为凡有检举揭发,都应详细审察,弄清情实。如事实确凿,便“据罪抵刑”;如有不实,便反复查对,对“谬举者必行其罚,诬善者亦反其辜”;使法典彰明,制止。否则,“使无辜见疑,有罪获纵”,是非莫辨,枉直不分,势必造成莫大的危害。此外,陆贽在论罪量刑方面提出了据法原情、宽平执法、罪疑惟轻、胁从不问、鼓励改造自新等主张。

标签:

猜你喜欢

天蝎座历史名人 明朝传奇皇帝明...
在明朝景泰八年(1457年)的正月十六日夜,一场震惊朝野的悄然发生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夺门之变”。在这场中,被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被石亨、徐有贞等人...
我国哪位历史名人也是足球明星 揭秘数学家明安...
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许多杰出人物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,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,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。明安图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,他作为清代蒙古族杰出数...
白羊座历史名人 姓氏背后的历史...
公元930年,后唐长兴元年,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次子刘承祐降生。这个本应平凡的皇室新生儿,却因一个充满血泪的民间传说,被后世冠以“咬脐郎”的称号。这一称谓...
白羊座历史名人 石敬瑭儿皇帝之...
在五代十国那个动荡不安、风云变幻的时代,安重荣与晋高祖石敬瑭之间的关系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,从最初的紧密合作到后来的激烈对抗,充满了矛盾与冲突,深刻反映...

强力推荐